黃鱔養殖成本和利潤
近年來黃鱔養殖日益熱了起來,由于價格相對穩定,很多養殖戶都打算投入到黃鱔養殖的行業中來,為之我整理了一個網上的數據,結合個人的一些經驗,把黃鱔養殖的成本及效益情況和大家做一下分享,旨在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案例一
我們以一口10平方米的養殖池為例來概算黃鱔養殖的經濟效益。
1、建池費用200元。
2、收購15-20公斤野生黃鱔,以夏季中等規格(條重30-50克)黃鱔每公斤15-20元計,需花成本約300-400元。
3、經5-8個月的飼養,黃鱔體重可增加3-5倍,我們以增重3倍計算,則20公斤黃鱔可增重60公斤,按每增重1公斤黃鱔的飼料成本8元計(實際上大量采用蠅蛆蚯蚓等要不了這么多),則需花費飼料成本480元。
4、藥物及其它開支計100元。以上4項成本總共約為1080-1180元。
而所獲得的是大規格黃鱔(條重100克以上)80公斤,按冬春季市場收購大規格黃鱔的中等價格(每公斤40元)計算,則可收入3200元,投入產出比為1:2.8左右。
具體一點說,1口10平方米的養殖池,在幾個月的養殖期內,可創利潤達2000多元(每平方米200元),一個普通的養殖戶,以建養殖池50口為例,則可收入達10萬元以上。
人們習慣地把一些養殖項目的概算看成是“灌水”,但我們可以實事求是的說,以上的概算僅僅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依據中等條件所做的概算,根據我們的養殖實踐,其效益還不止這個水平。但我們在此不必多說,相信權威專家的實踐更有可信度。點擊這里可以查看權威專家的試驗報告。
案例二
養殖黃鱔是當今熱門養殖項目,國內市場黃鱔供求矛盾突出,日本、韓國、泰國、港澳臺地區的需求也呈增長趨勢,僅韓國每年進口就達20萬噸。
野生黃鱔資源除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區還有一定分部外,其它地區已被大量破壞,預計幾年后將逐步絕跡。
需求的增長和資源的減少使黃鱔的市場供應日趨緊張,價格穩步上升。
在冬季,沿海城市的日供需缺口達100噸以上,條重100克以上的黃鱔批發價每公斤達60-70元,50克以上的40-50元,50克以下的20-30元,高昂的市場價格為黃鱔養殖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生態小池密養技術開展黃鱔養殖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②收購20公斤野生黃鱔,以夏季中等規格(條重30-50克)黃鱔每公斤15元計,需花成本300元。
③經5-8個月的飼養,黃鱔體重可增加3-5倍,我們以增重3倍計算,則20公斤黃鱔可增重60公斤,按每增重1公斤黃鱔的飼料成本8元計(若大量采用蠅蛆、蚯蚓等成本還可大大幅度下降),則需花費飼料成本480元。
④藥物及其它開支計100元。以上4項成本總共為1080元。而所獲得的是大規格黃鱔(條重100克以上)80公斤,按冬春季市場收購大規格黃鱔的中等價格(每公斤40元)計算,則可收入3200元,投入產出比為1:2。即1口10平方米的養殖池,在幾個月的養殖期內,可創利潤達2000元。
黃鱔的營養價值高,而且具有滋補和保健作用。黃鱔的生存能力很強,容易養殖,且具有占地面積少、投資小、效益大等優點。近幾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量的增加,現已成為養殖前景較好的淡水名優品種之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以下是我們對黃鱔養殖經濟效益的分析:
以改造一畝稻田養黃鱔為例,一畝稻田改造費約500元,一畝稻田需黃鱔種苗600斤左右(約3萬條),黃鱔苗按市場價每斤6-12元算,以10元計,600斤共6000元,飼養成本(含藥物)約 7000元左右,總投資約13500元左右。
經過6到8個月的飼養,黃鱔的體重可增加3-5倍,以3倍計,一畝稻田年產量600×3=1800斤左右,黃鱔價格按最低30元算,年產值48000元,年純利3萬多元。如果套種蓮藕、茭白立體種養,一畝稻田年純利還要高。
總結
近年來,野生黃鱔被捕撈嚴重,瀕臨滅絕,而人工養殖產量的增加與野生黃鱔的迅速減少相比可以說是九牛一毛,造成市場供不應求,為許多想要回家創業的農民朋友提供了機會。而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黃鱔養殖是有利可圖的養殖項目。
我國當前的黃鱔產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群眾養鱔的積極性較高,在一定的范圍內形成了黃鱔養殖熱潮。然而,由于科技貯備不足、科研落后于生產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黃鱔生產、經營中仍存在著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黃鱔養殖現狀的主要特點
1、科研落后于生產的局面有所改善
人工黃鱔養殖的歷史較短,對黃鱔較全面的研究近年才開始,但這已使科研落后于生產的被動局面有所改觀。近兩年,水產專業雜志上介紹養鱔新成果、新經驗的論文、總結報告比前幾年大為增加,科技含量大為提高,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規?;?、集約化養殖呈現良好勢頭
改變傳統的零星單池小生產經營為連片集約化規模養殖只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的養殖形式,因為具有良好效益,一出現便受到群眾的重視。如安徽淮南的皖龍鱔業有限公司的工廠化養鱔和湖北等地的池塘網箱養鱔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青睞。
3、我國黃鱔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據最近從美國反饋的信息,美國市場對我國黃鱔、泥鰍等名優水產品的需求現狀是供不應求,市場潛力還很大。但要求出口的黃鱔規格要大,一般為150克/尾以上。生產大規格商品鱔對開拓國際市場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不少。如河蟹商品個體小型化趨勢導致市場價格大幅下降。
4、加工產業已開始受到相關方面的重視
目前除活鮮鱔出口外,已出現烤鱔串、黃鱔罐頭、鱔絲、鱔筒等加工產業。韓國很早便向日本出口剝皮鱔,我國在剝皮鱔加工方面尚為空白。盡管如此,黃鱔加工業已受到水產加工企業和社會財團的重視。
5、對黃鱔產業的投資已出現多元化趨勢
幾年前只是群眾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零星養殖,而目前已有一些社會力量看好養鱔業,已開始注入資金,進行批量生產經營。
6、現代通信網絡開始進入黃鱔產業
現代化大生產離不開快速發展的信息高速公路,相對來說,整個水產業利用現代通信網絡發展產業相對滯后。目前,水產科研部門比生產管理部門在這方面的情況要好一些,但有些黃鱔業者已開始重視此問題。如四川簡陽大眾公司率先建立黃鱔產、供、銷相關的網址和設立專門的網頁,將該公司的商品鱔及種苗等信息搬上國際互聯網。
黃鱔養殖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種苗生產的規?;匀宦浜?/p>
種苗是生產的基礎,黃鱔養殖的快速發展與種苗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2、天然黃鱔資源亟待保護
近年來的養鱔種苗主要依賴天然的捕捉,這使黃鱔資源受到很大的破壞。
3、黃鱔的疾病成為制約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
隨著養鱔集約化的發展,鱔病越來越多,據資料統計,目前各類鱔病已達近30種之多。
4、配合飼料研制相當滯后
由于黃鱔特殊的食性,僅靠鮮活生物餌料不能滿足規?;a的需要。投喂配合飼料是大勢所趨,然而,目前尚沒有研制出全價的黃鱔配合飼料。 5?集約化養殖程度有待提高。我國目前的集約化養鱔單產為10~20公斤/米2,而日本、新加坡等國開發的立體集約化養鱔,不僅集約化程度高,而且單層產量達50公斤/米2。
黃鱔養殖發展的態勢
1、種苗生產實現批量化
盡管當前黃鱔種苗生產不盡人意,但已引起有關領導部門和科研單位的高度重視,據最新信息,長江中下游諸多省份已將黃鱔的種苗生產列為重點工作內容和攻克方向,如湖北省科技廳于2000年秋就黃鱔種苗與飼料攻關問題在全省范圍內實行項目招標。據專家預測,黃鱔種苗的批量生產問題在近期至少會得到一定范圍的解決。
2、投資黃鱔經營的主體多元化
現代化大生產離不開大中型企業、財團的支持,黃鱔生產也是如此。黃鱔養殖的較好效益已開始受到商家的注意,并且已有一些商家開始投資此產業。相信近年會有更好的企業、財團、商家涉足黃鱔產業,終將解決目前投資不足問題,實現投資多元化。
3、生產形式實現規模集約化
目前,工廠化集約化養鱔已形成較好的雛形,隨著社會投資力量的參與和投資多元化的實現,零星的小生產形式將會由批量、規模生產的工廠化、集約化生產所代替。目前,四川簡陽市專營黃鱔產業的大眾養殖公司和安徽淮南的皖龍鱔業有限公司的一些工作就相當有成效。
4、科研、生產、加工實現一體化
實現科研、生產、加工一體化是現代商品生產的必然趨勢,將科技成果、技術專利直接與生產加工相結合,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是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這方面工作剛剛開始,不久的將來可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
5、流通、營銷實現國際貿易化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步伐的加速,客觀上要求黃鱔參與國際貿易化經營,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國的黃鱔出口貿易由國家外貿部門統一組織經營,而80年代末期開始,外貿部門已放開珍珠、黃鱔等品種的統一出口經營權,目前的出口是“各自為陣”、“零打碎敲”。隨著商家、財團對黃鱔產業的參與,流通、營銷實現國際貿易化指日可待。這也將促進我國的黃鱔養殖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黃鱔養殖的發展途徑
1、加大黃鱔科研的投入,努力增加科技貯備
科研的投入包括科研資金的投入和科研力量的投入,研究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黃鱔生理、生態特性的研究,黃鱔生產的最佳環境的研究,還有種苗繁育與批量生產等方面的研究。
2、倡導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
如前所述,隨著生產的發展,黃鱔的疾病出現多樣化和復雜化趨勢。解決此問題單純靠投藥防治不是最好辦法,應倡導健康養鱔和生態養鱔等養殖形式,最大限度地減少鱔體藥物殘存程度,這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有利于出口換匯。
3、運用法律法規保護天然黃鱔資源
一是要嚴格控制捕捉量和上市規格;二是確定繁殖保護期,在黃鱔繁苗期內禁捕黃鱔。在新世紀初,國家對《漁業法》進行了適當的修改,要依法保護黃鱔資源。當然,保護天然黃鱔資源一個重要方面還是要加速黃鱔人工繁苗的研究進展,只有人工種苗達到批量供給,才能更好地減少對天然黃鱔種苗的濫捕。
4、開展工廠化養殖,提高集約化程度
學習國外的先進養鱔經驗,大力開展工廠化養殖是今后養鱔的方向之一。黃鱔特殊的習性,尤其是適應淺水生活的習性,較適合工廠化立體養殖,更適合于人工調溫、控溫條件下的集約化養殖。這方面需要解決的內容很多,如環境中的水質、水溫、溶氧等,還有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的開發等。
5、加強深加工產品研究,增加出口換匯能力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步伐加快,拓寬國際市場黃鱔產品的銷售量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國的出口產品仍以活黃鱔為主,以后要研究黃鱔的保健食品、快餐食品等多方面內容。此外,加強產品的商標注冊也迫在眉睫。 總之,我國黃鱔產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也需要科研人員的加倍努力而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還必須走集約化、商品化、國際化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黃鱔產業進入快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時代,為我國的水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黃鱔養殖的市場前景
黃鱔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美味佳肴和滋補保健食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暢銷。據調查,目前國內市場年需求量近300萬噸,日本、韓國每年需進口20萬噸,港澳地區的需求也呈增長趨勢。同時,由于鱔魚 體內富含DHA、EPA 和其它藥用成分,因而在深加工和保健品開發上具有極大的發展 潛力。目前供應黃鱔市場的主要貨源來自野生捕撈和一定數量的野生鱔反季節囤養。野生鱔的資源國內除四川、湖南、湖北還有一定數量分布外,其他地區已被大量破壞了,預計4-5年后將逐步消亡。需求的增長和資源的減少使黃鱔的市場供應日趨緊張,價格穩步提高。目前,日本市場黃鱔的價格比鰻魚還高。在冬季,滬、寧、杭一帶日供需缺口達100噸以上,規格在100克以上的黃鱔批發價為每公斤60~70元,50克以上的40~50元,50克以下的20~30元。諸多因素表明,人工養殖黃鱔具有廣闊的利潤空間。